学术交流

中心主任郭雷院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做杰出讲座系列演讲

发布时间:2012-12-03    

文本大小 : 【      】

  2012-12-03 | 编辑:文\郑智友 

一群群欧椋鸟以整齐队形飞越蓝天,一群群银鱼在深海潜流中急急穿行:诸如此类的鱼鸟行为是自然界的奇观之一,令人心中泛起许多个问号。这些动物在集群行动时,如何决定前进的方向?在漫漫长途中,如何避免彼此踫撞、如何成行列队、如何维持在同一路线上取径前行?

鸟、鱼、昆虫表现出来的集群行为,正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郭雷院士11月28日为城大演讲的中心内容。郭院士的演讲以「与众同步成群」为题,是城大杰出讲座系列的最新一场演讲。

郭院士讲述相关理论和算法的多种应用,其中包括自我组装

郭院士指出,要了解动物的集群行为,关键之一是深入考察在各自位置上彼此互动的个体,究竟在整个群体上发挥了什么作用。换句话说,这些各自互相影响的个体行为,如何形成集体的行为?个体之间的距离、群体的规模,对集体的行为有什么影响?不仅如此,还要考察需要有多少个「领导者」才能发起、维持(也许是结束)一次集群行动?

在演讲的前一部分,郭院士介绍集群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,并讲述这一领域中的一些理论和模型。然后,郭院士提出了「软控制」这一概念,藉此「介入」模拟的动物集群行为,以求对此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郭院士说:「在许多现实情况下,极难或无法运用上述知识去改变一群个体在各自位置上的行动规律,例如改变动物的行进移动策略。」不过,他著重指出,若运用复杂的算法,就有可能深入了解动物如何聚集成群而且协调行动,也就是说,可深入了解所谓的「物以类聚」是怎样形成的。

集群行为的研究并非局限于雀鸟虫鱼,也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,例如了解某些情况下大群民众的恐慌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所致、玩电动游戏的一群人如何互动、语言如何演变;这还有助于「自我组装」领域的研究,这是纳米科技工程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一个课题。此外,郭院士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亦可用于探索人工智能机器能否彼此互动。

在演讲结束后的答问时段,不少听众问及郭院士刚才讨论的理论可否应用于金融问题。郭院士说,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问题过于复杂,集群行为研究迄今所得的理论远未足以应付。

郭院士(左)接受署理副校长(研究及科技)及署理研究生院院长叶豪盛教授致送的纪念品

城大署理校长李博亚教授在演讲前致辞,赞扬郭院士的研究之涵盖广阔,认为这与城大为四年本科新学制推行的「重探索求创新课程」注重跨学科学习正是精神相通。

郭院士于1982年在山东大学取得数学理学士学位,1987年於中科院获控制理论博士学位,1987至1989年在澳洲国立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。自1992年起,一直任职中科院系统科学所。郭院士于2003至2012年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院长,现为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。